了视线,延净转头,看向身旁的师父,问道:“师父,我们什么时候回去?”
可永渡只是定定望着燃烧的火焰,嗓音平静:“你要回哪去?”
那时的延净不明白。
他在十一岁又问了同样的问题,得到同样的回答。
十二岁亦是如此,然后是十三岁。
到了十四岁,他已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。
老和尚被埋在娑罗树下。
十四岁那年的十月,师父永渡也入寂了。延净一个人为师父举行荼毗仪式,天空依旧无风无云。眼前的火焰仿佛与十岁那年重合,他透过扭曲的热浪,看向前方的娑罗树。娑罗树已结出了果,坠在枝头,像一滴滴欲落的眼泪。
直到如今,娑罗树依然如故,只是庙愈发地衰老。
此刻延净从明教弟子手中救下佛像,细心检查了一下。佛像脆弱不堪,手臂弯折处本就开裂,这会儿被弯刀戳得破破烂烂,表层的棉花泥与内里的粗泥麦糠碎在一块,像灰尘一样风一吹就往下落。
延净与师父所在的少林寺,以及一路云游挂褡所去的大寺,殿内大多是金贵的干漆夹纻像,而这座破庙,建的佛像还是最笨重的木骨泥胎。
延净心里叹口气,想起庙里还剩下些修缮材料,便要转身去取。
“这佛连自己都快保不住了,还指望它能普度众生吗?”
冷淡的声音响起,延净停下了动作,回头去看开口的男人。明教弟子懒洋洋坐在供桌上,歪着脑袋,无聊地甩了甩手中弯刀。
“众生非佛度,自性自度。”延净看了眼被那人坐得有些凌乱的桌布,合十回道。
“既然靠自己,还拜佛做什么?”
“佛为增上缘,修持愿力,以观佛身,见佛心。”
延净话音落下,获得了个轻飘飘的白眼。明教弟子冷着脸,兴致缺缺地跳下供桌,大步迈出大殿,接着“砰”的一声——是僧房门甩上的声响。
被鸠占鹊巢的僧房主人站在大殿中,有点无奈。
这座庙里只有两间厢房,处在大殿东边,原本只有老和尚一人,他住靠内一间,当作方丈室,另一间留作禅房。延净师徒来到后,便将禅房改作了僧房,后来老和尚圆寂,永渡住到了方丈室里,再后来,延净依然住在僧房内,方丈室留作了禅房用。
而现在,明教弟子霸占着僧房,将延净挤到了方丈室。延净想大约是因为他没进过方丈室,不知道这处比僧房要更精致些,不然他一定会拿着刀,将延净从方丈室里赶出来。
明教弟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僧房内,房门紧闭着,以免让前来烧香的人看到,偶尔没人时,会坐到大殿里发呆。延净不知他在房内都做些什么,只是每日固定时间会为他送食送药。
现下延净将佛像手臂修补完毕,想起化斋来的食物还未给那人送去,便端着碗,敲响了僧房的门,却不想门未锁,“吱呀”一声打开了。
延净一眼便看到躺在床榻上的男人。就快到春天,今日天色晴朗,光照进来,室内一片清亮。明教弟子穿着延净的僧服,过分苍白的皮肤被光染成象牙白,弯刀放在床边。
延净不自觉去看他的头发,卷翘,丰密,蕴含着生命力,却是铁锈般的红棕色,像鲜血干涸,一种破败,不祥的颜色。
这头卷发或许曾经很长,但现在只到肩头,发尾齐齐整整,像是用刀割下,此刻铺散在床上,乱糟糟的,在阳光下显出颓败阴郁的色彩。
他躺在床上没起身,看起来不大高兴,嘴唇抿着,只冷冷瞟一眼延净,头一偏,将脸颊埋进头发里。
延净站在门边,看着他纷乱的卷发,不知怎的,竟生出一丝为他梳理的念头。在他昏迷那夜,延净用毛巾为他擦净发梢的污血,曾以指为梳,将那头铁锈色的卷发梳理了一遍,直至今日,手指还依然记得穿过发丝的触感。
这时,延净才终于想起,庙里没有梳子。这些日子,明教弟子就是这么以指为梳,勉强将头发捋顺。
不怪延净想不到,和尚怎么会需要梳子呢?这座庙里从来只有短缺,就没有多余的东西。庙实在太小,一切从简,因此也根本无法将那些清规礼法繁文缛节照搬过来。
这里香火并不旺盛,盖因位置偏僻,村子不大,村民人数也不多。但村里的人依然时不时会来求佛,也只能求这一个佛。
庙里不存在什么结夏安居,一年四季都有人打扰。村民们年少时求姻缘,成亲后求子,得子后求一枚平安符,失意时许愿,得志时还愿,死亡后来请一场法事。
甚至老和尚当年还兼了为人诊脉看病的活。延净第一次知道的时候目瞪口呆,他看着老和尚眯缝着那双老眼昏花的眼,哆哆嗦嗦去抓药,简直心惊肉跳,生怕他抓错药把人医死了。
人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座破烂的小庙,生老病死,都与这方小小的天地有关。
延净起初并不适应,但师父却安之若素,他便只能跟着入乡随俗。而到现在,他自己也已习惯了。
18PO耽美